当前位置:首页 >> 激光雕刻

中国按照人均晋级发达国家概率4瓦房店

2022-07-22 13:27:00  浩立五金网

中国按照人均晋级发达国家概率4%

中国按照人均晋级发达国家概率4%2010-02-12 23:05:38 来源:《瞭望》分享到:《中国现代化报告2010》显示:如果完全按照国际经验,21世纪中国成为发达国家的概率约为4%。对此,陈剑表示“这4%根本没有什么意义”

“如果完全按照历史经验来估算,中国21世纪末晋级发达国家的概率约为4%;如果考虑到人口的因素,中国人口13亿~14亿,发达国家人口10亿,中国的概率可能更小。”

1月30日,在“世界现代化400年暨《中国现代化报告2010》专家座谈会”上,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说。

《中国现代化报告2010:世界现代化概览》(下称《报告》)是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年度系列报告的第十本,分析了世界现代化的基本事实和未来前景,并探讨中国现代化的事实和前景。

报告中称,根据过去300年的历史经验,21世纪发达国家大约为20个,发展中国家有100多个;发达国家有可能降级为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有可能升级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包括3组国家,它们分别是中等发达、初等发达和欠发达国家。21世纪发展中国家仍然有成功机会,它们将争夺5张升级发达国家的门票。

4%的“晋级概率”在座谈会上引起争议。“对未来的预测,把握不好,得出的结果就很滑稽。”与会的北京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剑对本刊记者说,“这4%根本没有什么意义。”

《报告》勾画了一幅世界现代化的“数字化全景扫描”,而在一些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看来,《报告》的方法和结论还有待商榷。

预计204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

“如果按1990~2005年的年均增长率估算,中国有可能在2040年左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国现代化的第三步战略目标有可能提前10年左右实现。”何传启对本刊记者说。

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提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何传启说,如果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中国现代化水平大体如下:

其一,经济现代化: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美元,关键经济指标的排名进入世界前40名。

其二,社会现代化:养老和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100%,城市化率和信息化率达到80%左右。

其三,政治现代化:建成民主、自由、平等和高效的政治文明,国际竞争力的排名进入世界前10名。

其四,文化现代化:文化生活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文化创新能力的关键指标的排名进入世界前20名。

其五,人的现代化:大学普及率超过80%,平均预期寿命超过80岁,人类发展指数排名进入世界前20名。

其六,生态现代化:经济增长与环境退化完全脱钩,人居环境质量基本达到主要发达国家水平。

《报告》认为,从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至今,世界现代化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其中,第一次现代化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是以工业化、城市化和民主化为典型特征的经典现代化;第二次现代化是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物质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是以知识化、信息化和全球化为典型特征的新型现代化。

根据《报告》的研究结果,2006年世界上有29个国家进入第二次现代化,有90个国家处于第一次现代化,有12个国家处于传统农业社会,有数百个少数民族生活在原始社会。在21世纪,预计有100多个国家将全面完成第一次现代化,有80多个国家将进入第二次现代化,发达国家将完成第二次现代化。

2006年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中的初等发达水平,处于第一次现代化成熟期,第一次现代化已完成4/5,第二次现代化水平约为发达国家的2/5。2006年,中国第二次现代化指数在全世界131个国家中排名第七十位。

中国内地现代化发展不平衡。北京已经达到第二次现代化的起步期,上海和天津已经处于从第一次现代化向第二次现代化的过渡期,浙江等7个地区处于第一次现代化的成熟期,湖北等21个地区处于第一次现代化的发展期。

2006年中国部分地区的部分指标已经达到或接近欧洲比较发达国家的水平。北京的第二次现代化指数、城市化水平和大学普及率已经达到意大利和西班牙水平,综合现代化指数、平均预期寿命和成人识字率接近意大利和西班牙水平。

中国“新人类发展指数”排名63

《报告》提出了“新人类发展指数”,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人类发展的五个方面的平均成就:健康长寿(预期寿命)、知识普及(大学普及率)、信息共享(互联网普及率)、环境优美(生活废水处理率)和富裕生活(人均购买力)。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1990年推出人类发展指数,用以衡量一个国家在人类发展的三个基本方面的平均成就,包括健康长寿(预期寿命)、知识(成人识字率、综合入学率)和体面的生活水平(人均GDP)。

“人类发展指数比较适合第一次现代化过程中的个人现代化,反映的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人类发展水平,现在面临着内部和外部的两种挑战。”何传启说,“内部挑战是,人类发展水平提高了,这个评价标准部分已经被超过,例如,成人识字率,已经有70个国家饱和,小学入学率72个国家饱和。来自外部的挑战是,知识经济和信息化发展,互联网普及、环境保护、大学普及等指标没有被考虑进去。而新人类发展指数能够适应第二次现代化和知识经济的世界潮流和时代需要。”

根据“新人类发展指数”,2007年新人类发展指数的世界前10名国家是:挪威、芬兰、荷兰、丹麦、瑞典、美国、韩国、瑞士、英国和新西兰。中国内地地区的新人类发展指数的前10名地区分别是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广东、山东、辽宁、福建和河北。

2007年中国“新人类发展指数”排世界第六十三位。1980年中国“新人类发展指数”排世界第九十一位。在过去27年里,中国的世界排名上升了28位。

4%概率引发争议

“所谓的4%,是根据过去世界现代化的统计数据计算出来的,这只代表世界现代化的历史,不代表未来;如果我们能够在21世纪中期晋级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1世纪晋级发达国家的概率能达到22%。”在座谈会上,何传启解释说。

科技部办公厅调研室主任胥和平对本刊记者说:“如果是从过去历史经验进行估算,4%晋级概率的结论也有一定道理,但这么讲容易产生误解。什么是‘发达国家’?这个概念是动态的,不好定义。没必要去衡量概率大小。”

何传启说:“如何认识这4%的概率?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是我们继续采用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路径的话,21世纪完全实现现代化、成功晋级发达国家的概率很小,二是说明中国必须寻求自身的现代化道路。”

“什么叫‘完全现代化’?”陈剑说,“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比较的概念,应该是‘几位一体’,政治层面包括公民权利的实现程度,经济层面包括人均GDP、恩格尔系数等,社会建设方面包括NGO、预期寿命、入学率等指标,还有文化软实力、生态文明建设等层面。关键看用什么指标衡量。”

在何传启看来,中国现代化面临着双重压力。“发达国家的两次现代化是先后进行的,而中国的第一次现代化仍没有完成,第二次现代化已经来临。所以,综合现代化、两次现代化协调发展应该是中国现代化的选择。”

陈剑不太同意“第二次现代化”的表述:“我认为第二次现代化就是一种赶超战略,现代化是一个社会转型、变迁的过程,只不过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着信息社会的背景和挑战,这是以前我们没有估计到的情况。”

有没有必要追求排名

中国现代化的挑战不止于此。《报告》中称,2006年中国人口约为13亿,发达国家人口不到10亿;从人口规模角度看,中国的现代化任务超过发达国家的总和。

何传启说:“发达国家在过去300年中,资源消耗过度,环境压力巨大。而未来100年,中国13到15亿人实现现代化,资源需求的强度将史无前例。如果扣除知识经济对物质资源的替代效应,中国的资源需求仍然巨大。”

他认为,“现代化包括生活和结构的现代化,也包括制度和观念的现代化,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制度和观念的现代化更为重要。在过去160年里,中国现代化模式大体属于工业化优先模式。制度和观念现代化的滞后和负面效应,会随着物质和技术现代化的推进而逐步显露,逐步成为影响中国现代化成败的关键因素。”

从《报告》中可以看出,从18世纪起,中国的国际地位变化呈现出一条“U型”曲线。1700年中国人均GDP排名世界第十八位,而2100年中国现代化水平排名有可能进入世界前20名。

“没有必要追求‘排名’,大家都在发展,不一定非要挤到前面去。现代化是人类共同的过程,是文明进步的过程,尽管现代化水平有高低,但经过一个漫长的时期,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能实现现代化。”胥和平说,“如果我们从农业社会成功转型为工业社会,就是推动了现代化进程。”

陈剑说:“21世纪有可能是中国人的世纪,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将成为更主要的角色,人们的生活水平更高,也对世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贡献。”

何传启说:“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等的。中国现代化对世界产生的影响有多大,世界对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影响就有多大。”

“一个伟大的民族必然选择现代化,中国现代化到了今天,不能依赖国际经验,不能依赖外国人开药方,一定要找到一条低成本、高效率的现代化路径。”他说。

上一篇:我国去年出口额首超德国居全球第一下一篇:左小蕾:贸易保护渐猖獗 世界经济恐滞胀·

弹性动静刚度试验机批发

隔振弹簧耐久疲劳测试机厂

ZCXC-6金属线材扭转试验机

疲劳寿命测试设备资料

轴承往复疲劳试验机

相关资讯
友情链接